玉米作为我国核心农作物,兼具粮食、饲料与工业原料多重属性,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农业生产效益。当前,我国玉米产区病虫草鼠害种类繁多、威胁突出,不仅阻碍植株正常生长,更会大幅拉低产量与品质。近年来,随着玉米品种更新加速、种植技术迭代升级,加之气候环境多变,病虫害防治压力愈发严峻。

近期气温回升、降雨增多,部分田块通风透光条件差、湿度偏高,已出现4类高发病虫害,且危害程度逐步加重。为遏制病虫害大规模蔓延,农户需定期巡查田间,精准识别危害特征,及时采取科学防治措施,筑牢玉米生长防护屏障。
大斑病:
大斑病多见于东北、华北北部及西南山区等冷凉玉米产区,是影响玉米长势的主要病害之一。
危害特征:主要侵袭叶片、叶鞘与苞叶,发病初期呈现青绿色小点,随后逐渐扩展为5-10厘米的灰黄褐色梭形大斑;高湿环境下,病斑表面会覆盖灰黑色霉层。植株染病后,叶片枯萎丧失光合能力,导致果穗短小、秃尖严重,籽粒干瘪不饱满,减产幅度可达20%-50%。
防治要点:优先种植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倒茬以减少菌源,加强田间栽培管理提升植株抗逆性;药剂防治需在抽雄前后,当病叶率达20%时喷施,可选多菌灵、百菌清、甲基硫菌灵或代森锰锌等药剂。

茎基腐病(青枯病):
茎基腐病又称青枯病,是玉米生长中后期高发的毁灭性病害,严重时可造成20%-30%的减产。
危害特征:病害主要侵害根部与茎基部,导致根系短小、表皮脱落且变红,茎基部呈褐色并逐渐腐烂,内部中空松软,轻捏即可察觉;高湿环境下,病部可能滋生霉状物质。受病株因养分和水分运输受阻,叶片自上而下变黄枯萎,果穗柄软化下垂,籽粒干瘪,遭遇风雨易倒伏折断。
防治要点:以选用抗病品种为核心,搭配优化田间管理与药剂防治;药剂需选择优质正规产品,避免使用假劣农药,发病初期可喷施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或三唑酮等进行防控。
亚洲玉米螟:
亚洲玉米螟是世界性钻蛀性害虫,分布广泛,除危害玉米外,还会侵袭大豆、高粱、棉花、水稻等多种作物。
危害特征:幼虫期开始为害,啃食叶片形成不规则取食孔,钻蛀茎秆与雌雄穗,啃咬花丝和籽粒。受害植株光合效率下降,养分运输受阻,籽粒不饱满,茎秆抗倒伏能力减弱,易造成减产。
防治要点:采用“生物防治为主,药剂与物理防治为辅”的策略,可通过释放赤眼蜂、施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封垛等生物手段防控;玉米生长期药剂防治更高效,穗期可选用敌百虫、高效氯氟氰菊酯、甲维·氯虫苯或联苯·噻虫嗪等药剂。
玉米腻虫(蚜虫):
玉米腻虫学名蚜虫,别称蚁虫,在全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分布,还会危害高粱、小麦等作物,繁殖速度极快。
危害特征:多集群活动于叶片、茎秆及雌雄穗上,尤其在大喇叭口末期至扬花期数量激增。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株汁液,导致叶片发黄变红、生长受阻,同时分泌油状蜜露引发霉变,严重影响光合作用。
防治要点:可利用七星瓢虫、食蚜蝇、蚜茧蜂等天敌自然控害;药剂防治需选用安全性高的品种,如抗蚜威、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吡蚜酮或啶虫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