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于上海普陀区,外卖员小冯骑电动车驶入小区之际,被正关闭的电动门撞倒,致使颈部脊髓损伤。经鉴定,其工伤等级为八级,司法伤残等级为十级。法院审理后作出判决,判定物业承担80%的责任,需赔偿21万余元。
此案件一经披露,便引发社会广泛热议。部分人对判决结果表示支持,他们认为物业未能尽到安全保障之义务;然而,也有人质疑“关门杀”这一表述存在误导之嫌,觉得物业“颇为冤枉”。
实际上,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小冯骑着电动车进入小区时,左手置于手机之上,结果电动门在关闭过程中撞到了电动车车尾,小冯直接摔倒在地,颈部脊髓受伤。经专业鉴定,他被认定为工伤八级,同时司法鉴定为十级伤残。法院经审理认定,物业需承担80%的责任,小冯自行承担20%。法院认为,物业在操作电动门时,未给小冯留出充足的通行时间,保安操作存在疏忽,违反了安全管理责任。尽管小冯左手持手机的行为确实对车辆操控产生了影响,但法院指出,这并非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最终,赔偿金额高达21万余元,涵盖了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等多项费用。物业对此判决不服,提起上诉,不过二审法院维持了原判。
这起案件,绝非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赔偿案例,而是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一次法律审视与保护。然而,它也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觉得,物业的电动门系自动关闭,属于正常操作流程,物业在此事件中“有些无辜”;还有人质疑“关门杀”这一标题用词是否误导了公众。毕竟,电动门自动关闭本是其设计初衷,可在现实中,它却成了伤人的“杀手”。
从法律层面来看,法院明确指出,职业伤害保障金与物业赔偿分属不同的法律范畴,二者不可相互抵扣。小冯虽已通过工伤保险获得了部分赔偿,但物业的侵权赔偿责任依然存在。这充分表明,法律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也强调了责任的不可推卸性。
这起案件为物业管理行业敲响了警钟。电动门的设计与操作流程,必须更具人性化,以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度上演。与此同时,外卖员在骑行过程中,也应增强安全意识,避免因使用手机而影响车辆操控。
从更宏观的视角而言,这起案件反映出当前社会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关注。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群体,收入水平有限,却承受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与较高的职业风险。他们的权益保障,不仅关乎个人的福祉,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法院的判决,既是对物业的警示,更是对劳动者权益的有力维护。它向我们昭示,法律并非冰冷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守护。每一起交通事故,都有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契机。
“关门杀”事件引出高达21万的赔偿款项,这起案件的背后,彰显着法律的公正无私,亦引发了社会的深刻反思。它宛如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提醒着我们:安全之事,无分巨细,皆需谨慎以待;责任之担,不可推诿,理应勇毅承担。
物业与外卖员,作为这起案件的相关方,都应当深刻汲取其中的教训。物业需强化安全管理意识,优化设施操作流程,切实履行安全保障之责;外卖员则要增强自我约束,提升安全骑行意识,避免因疏忽大意而陷入危险境地。
唯有双方共同努力,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安全问题,以负责的精神承担各自责任,方能携手营造出一个更加安全、公平且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