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6日,香港大埔宏福苑一场大火吞噬了44条生命,45人受伤,另有15人危殆。火势从一栋楼宇外墙迅速蔓延至多座大厦,持续燃烧超过十小时,最终升为最高级别的五级火警。一名37岁的消防员在救援中殉职。这场惨剧震惊全港,也揭开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隐患:在旧楼维修过程中,消防安全正被悄然牺牲。
火灾发生时,宏福苑正进行外墙翻新工程。现场搭设的竹制棚架、覆盖的防水帆布和塑料布,以及每层电梯大堂窗外被包封的发泡胶,成为火势蔓延的“帮凶”。警方调查发现,这些建筑材料疑未符合防火标准,尤其是易燃的发泡胶,可能加速了火势向室内扩散。三名负责工程的公司负责人因涉嫌误杀被拘捕,初步判断其存在严重疏忽,未能确保施工材料合规。
为何一场本应提升安全的维修工程,反而酿成致命灾难?根源在于制度与执行的双重失守。香港虽有《消防安全(建筑物)条例》规范旧楼消防,但对外墙维修中使用的临时材料——如保护网、帆布、发泡胶等——缺乏明确的防火标准。尽管法规要求建筑材料应优先使用不燃或难燃级别(A级或B1级),但施工方常以成本为由使用廉价易燃材料。更致命的是,维修期间原有消防系统常被临时停用或遮挡,逃生通道被占用,防火门被人为开启,整栋楼的防御体系形同虚设。
宏福苑并非孤例。2024年油麻地华丰大厦火灾造成5死41伤,暴露旧楼消防设施老化、通道阻塞等问题;2025年10月,中环华懋大厦外墙棚架起火,再次警示竹棚易燃风险。过去十年,类似事故频发,政府虽推动强制验楼、加强巡查,但执行不力、资金短缺、监管滞后等问题始终未解。尤其“三无大厦”缺乏管理主体,维修工程常由低价中标方承接,安全投入被一再压缩。
这场火灾对公众的影响远超一场事故本身。它迫使人们重新审视:我们居住的楼宇,真的安全吗?维修工程是否经过严格审批?使用的材料是否合规?面对隐患,市民难以自行判断,但可关注楼宇是否设有消防装置图则批准文件、施工期间是否有临时防火措施、以及管理处是否定期公布安全检查报告。更重要的是,不能将安全寄托于侥幸。一旦发现施工使用易燃材料、违规动火作业或消防通道被占,应立即向消防处或屋宇署举报。
未来走向尚不明朗。尽管行政长官李家超已启动紧急事故监察中心,保安局局长邓炳强称“不排除刑事案件”,但截至目前,政府尚未公布《消防安全(建筑物)条例》修订的具体时间表,也未宣布将强制使用阻燃棚架或维修期间临时消防系统纳入法规。业界呼声强烈——建造业工会指出,法例本就要求棚网具备阻燃功能,却长期执行不力。真正的改革,不应止于追责个案,而需建立全链条监管机制:从材料审批、施工监督到应急响应,每一环都必须刚性落实。
宏福苑的灰烬仍在冷却。44条生命的代价,不应只换来短暂的哀悼。当旧楼翻新成为城市常态,安全绝不能让位于效率与成本。每一次焊接火花、每一块塑料布,都可能是下一场灾难的起点。唯有将制度真正落地,才能告慰逝者,守护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