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城乡网! |
| 发布时间: | 2025/11/27 17:04:02 | 人气: | 7 |
曾经手握万亿资金、主导西部经济引擎的省会市长,如今成为纪检通报中的审查对象。
2025年11月2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一则通报引发关注:四川省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审查调查。这位曾执掌四川首家万亿级国企的“专业型干部”,在担任成都市长期间的权力运作成为焦点。
01 政商双栖人生的强势崛起
王凤朝的职业生涯堪称“政商双栖”的典范。他出生于1965年,四川中江人,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进入长虹机器厂,从此开启了近20年的企业生涯。
在长虹,他从基层设计师一步步升至集团总经理,亲历了长虹彩电成为全球第二大生产商的辉煌时刻。
2005年,王凤朝首次跨界政界,担任内江市副市长,随后任四川省国资委副主任。2010年,他重返企业界,先后执掌四川航空集团和四川发展(控股)公司。正是在他领导下,四川发展成为四川省首家万亿级地方国企,资产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
2019年,王凤朝再次跨界,被任命为四川省副省长,次年出任成都市市长,达到个人职业巅峰。
02 万亿项目的权力阴影
作为成都市长,王凤朝直接统筹成都市重大项目投资规模达1.2万亿元的各类工程。从天府国际生物城到地铁19号线,从高新区人工智能基地到城市更新计划,每一个项目都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
然而,权力过于集中也埋下隐患。一位接近成都政务系统的人士透露:“重大项目的用地指标、财政补贴、配套政策,往往一句话就能定调,这背后的利益空间难以想象。”
王凤朝力推的“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涉及投资超4000亿元,覆盖23个老旧片区改造。调查发现,某房企曾通过“变更规划容积率”的方式,在城东旧改项目中多获得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而这一变更正需经王凤朝主持的市政府常务会议审批。
03 政企旋转门的监督盲区
王凤朝的案例凸显了“政商旋转门”下的监督盲区。他在企业界积累的资源网络与地方政府权力结合,形成了难以监控的利益交换通道。
长期在国企掌握“一言堂”式决策权的王凤朝,到地方后仍习惯“快速推进”。2024年成都某半导体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45天,绕过了部分环评公示流程;某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土地出让价格比周边同类用地低18%,却未公开竞价理由。
这些“非常规操作”一度被美化为“高效施政”,如今却暴露出“权力凌驾于规则之上”的巨大风险。
04 省会主官监督的制度反思
王凤朝被查,已是2025年以来全国第5名被查的省会城市副省级主官。这些官员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曾主导过万亿级区域发展项目,手握“项目审批+资源调配”的集中权力。
省会城市的特殊性,决定了主官权力的“超常规”。以成都为例,其GDP占四川全省35%,集聚了全省60%的高新技术企业和70%的金融资源,重大项目的审批权、财政资金的分配权高度集中于市级层面。
“决策隐蔽性”、“专业壁垒”和“跨领域监督断层”,使得对这类专业型干部的监督变得异常困难。
王凤朝被查前一周仍在正常工作,主持市政府常务会议并会见企业代表。其被查消息传出,成都已开始试点“重大项目电子台账”,探索“项目决策权分解”机制,将万亿级项目拆分为不同环节,由不同部门分段负责,避免“一个人说了算”的风险。
反腐不是终点,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安全阀”。对于正加快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成都而言,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让每一个万亿项目都成为推动西部经济发展的“放心工程”。
| 还没有对此评论!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