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一届全国古村古镇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终评会成功举行,巴南区木洞古镇获评第一届全国古村古镇保护利用优秀案例。
该活动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四川省文物局支持,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阆中市人民政府承办,四川远大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协办。
活动中,来自文博单位、科研院所等机构的15位专家通过观看视频、审核材料、听取案例代表汇报、充分讨论评议,从入围终评的40项案例中遴选出10项全国古村古镇保护利用十佳案例,20项全国古村古镇保护利用优秀案例。
遴选出的“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在文物和文化资源科学保护、规范管理,创新文物和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具有示范借鉴意义。
木洞古镇
木洞古镇始于唐宋,兴于明清,地处重庆中心城区东部、巴南区东北部,为川东四大名镇之一。全镇面积约104.3平方公里,因水而兴的木洞河街是连接川渝的重要水码头,是长江水运中转站和商贸集散地。
以“洞出神木”而闻名的木洞古镇,拥有一千多年的辉煌历史,唐代大诗人王维著诗《晓行巴峡》以誉赞“水国舟中市”。
木洞人杰地灵、钟灵毓秀,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辛亥革命先驱杨沧白、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全国妇联常务副主席黄启璪、红岩英烈何敬平、驻牙买加大使喻明生、重庆京剧名家沈福存、三度梅花奖获得者沈铁梅、著名版画家李忠翔等均诞生或成长于此;木洞古镇还是全市为数不多同时拥有基督教、天主教和佛教活动场所的乡镇之一;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海军在此训练、维修军械。
木洞同时拥有江域特色河水豆花、榨菜、蜜枣、油酥鸭等名特食品,饮食文化相互交融。
1990年,木洞古镇被市政府命名为山歌之乡,2006年木洞山歌首批载入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木洞古镇被市政府列为重点打造的五个传统风貌区先行示范区之一。
近年来,木洞古镇成功举办金狗迎春美食文化节、重庆惠民消费季之非遗美食木洞豆花、五月河街格桑花赏花季、“我们的节日·中秋”庆丰收、巴县河街流水席等活动,吸引游客达26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