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城乡网! |
发布时间: | 2025/9/29 15:37:02 | 人气: | 40 |
玉米茎基腐病,又称玉米青枯病或茎腐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玉米病害,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分布。该病主要在玉米生长后期侵染植株近地表的茎节,破坏茎秆输导组织,导致水分和营养输送受阻,最终引发茎秆腐烂。
在常规年份,该病田间发病率约为 5%;但在病害流行的严重年份,发病率可突破 20%,对玉米产量造成显著损失,是玉米生长后期的主要威胁性病害之一。
玉米茎基腐病的田间显症具有明显的时期特征,通常在果穗吐丝后开始显现,尤其是进入乳熟期后,症状表现最为突出,核心识别要点如下:
叶片症状
全株叶片突然失去光泽、褪色,迅速转为青灰色并干枯,但叶片一般不脱落,呈现典型的 “青枯” 状。茎秆症状茎基节间出现纵向扩展的不规则褐色病斑,随后病部缢缩、变软,严重时茎秆内部空松。剖茎观察,可见病部组织腐烂,维管束呈丝状游离,且病斑处常伴有白色或粉红色霉层(病原菌菌丝体)。植株状态病株茎秆腐烂多从基部第一节开始向上扩展,可蔓延至第二、三节,甚至第四节,导致茎秆支撑力丧失,极易发生倒折。
玉米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主要分为两大类,不同类别病原菌的致病特性存在差异:
腐霉菌类
以肿囊腐霉和禾生腐霉为主要致病种类,属于卵菌门真菌,其繁殖体卵孢子具有较强的抗逆性,是病害越冬的重要形式。镰刀菌类以禾谷镰刀菌和拟轮枝镰刀菌为主要致病种类,属于半知菌类真菌,可产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在适宜条件下快速萌发侵染。两类病原菌虽种类不同,但均以土壤为主要生存场所,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病原菌。
玉米茎基腐病的传播途径因病原菌类别略有差异,但均以土壤传播为核心:
腐霉菌传播
病原菌以卵孢子的形式在病残体组织内外、土壤及种子上越冬,次年环境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助土壤水分扩散,侵染玉米茎基部组织,成为初侵染源。镰刀菌传播侵染循环相对复杂,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土壤和种子上越冬,次年通过土壤接触或种子带菌直接侵染,病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可随雨水飞溅进行近距离再侵染。共性特征两类病原菌均为土壤习居菌,一旦进入土壤可长期存活,带菌种子的调运则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茎基腐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由于不同品种抗性差异显著,在病害常发区、重发区,应优先选择经田间验证表现高抗或耐病的品种,从源头降低病害发生概率。
还没有对此评论! |
电话: | ![]() ![]() ![]() ![]() ![]() ![]() ![]() ![]() ![]() ![]() ![]() |
电话: | ![]() ![]() ![]() ![]() ![]() ![]() ![]() ![]() ![]() ![]() ![]() |
电话: | ![]() ![]() ![]() ![]() ![]() ![]() ![]() ![]() ![]() ![]() ![]() |
电话: | ![]() ![]() ![]() ![]() ![]() ![]() ![]() ![]() ![]() ![]() ![]() |
电话: | ![]() ![]() ![]() ![]() ![]() ![]() ![]() ![]() ![]() ![]() ![]() |
电话: | ![]() ![]() ![]() ![]() ![]() ![]() ![]() ![]() ![]() ![]() ![]() |
电话: | ![]() ![]() ![]() ![]() ![]() ![]() ![]() ![]() ![]() ![]() ![]() |
电话: | ![]() ![]() ![]() ![]() ![]() ![]() ![]() ![]() ![]() ![]() ![]() |
电话: | ![]() ![]() ![]() ![]() ![]() ![]() ![]() ![]() ![]() ![]() ![]() |
电话: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