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城乡网! |
| 发布时间: | 2025/10/23 10:34:18 | 人气: | 31 |
玉米纹枯病在我国各玉米种植区普遍发生,且危害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常规田块的田间发病率通常在 50% 以上,严重时可达 70%,部分高感地块或品种的发病率甚至能达到 100%。
该病主要发生于玉米生长后期,重点危害植株近地表的叶鞘、茎秆,严重时可侵染果穗。
由于茎秆组织被破坏,水分与养分的输送通道受阻,果穗会停止发育并形成 “霉苞”,最终导致显著产量损失 —— 一般减产 15% 以上,严重时减产幅度可达 50%,极端情况下会造成绝收。
从发病进程来看,玉米纹枯病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喇叭口期在茎基部叶鞘出现水渍状病斑;
拔节期病斑逐渐清晰;
抽雄期病情扩展速度加快;
吐丝期危害进一步加剧;
灌浆至蜡熟期则是病情骤增、危害最关键的时期。

玉米纹枯病主要危害叶鞘,其次是茎秆,严重时可波及果穗,不同部位的症状表现具有鲜明特征:
叶鞘症状
发病初期,基部 1~2 个茎节的叶鞘上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随后病斑逐渐扩展融合,形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的大病斑。病斑中部呈灰褐色,边缘为深褐色,且病害会由下向上逐步蔓延扩展。果穗症状果穗苞叶染病后,会形成与叶鞘一致的云纹状病斑;果穗本身染病后,会出现秃顶现象,籽粒变得细扁或褐变腐烂,严重时果穗干腐、穗轴霉变。茎秆基部症状病情严重时,植株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呈黄褐色或腐烂。特殊特征在多雨、高湿且持续时间长的环境下,病部会生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形成多个菌丝团,最终发育成小菌核。
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由半知菌类的立枯丝核菌、禾谷丝核菌和玉蜀黍丝核菌单独或混合侵染引起,其中立枯丝核菌是该病的优势病原菌。其生物学特性如下:
温度适应性病原菌属于高温型菌群,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6℃~30℃,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为 22℃;气温低于 20℃或高于 30℃时,不利于病菌生长。酸碱适应性病菌偏好微酸性环境。存活能力菌核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 6 年,在流动的活水中能存活 6 个月,抗逆性较强。寄主范围寄主极为广泛,自然条件下可寄生 15 科 200 多种植物。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轻重受气候、栽培管理和品种抗性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
气候因素雨日多、空气湿度高的环境,会显著加快病情发展;而少雨低湿、气温低于 20℃或高于 30℃的条件,不利于病害的发生与传播。栽培管理因素连作重茬田块、种植密度过大导致田间郁蔽、底肥不足或偏施氮肥、田间积水且湿度高的地块,均有利于病害发生。品种抗性因素不同玉米品种对纹枯病的抗病性差异明显,种植感病品种会显著增加发病风险。目前尚未发现对玉米纹枯病高抗或免疫的杂交种,但部分品种表现出一定的抗病性,可在发病区域优先选用。
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通过深翻灭茬将病残体埋入土壤深层,减少次年的初侵染菌源。科学栽培管理施足基肥,避免偏施氮肥,均衡搭配氮、磷、钾肥料;合理控制种植密度,或采用间作套种模式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实行合理轮作,减少土壤中菌核积累。
在病害发病初期(玉米生长中期),重点对茎秆下部及果穗位置喷施药剂,常用药剂及方法如下:
为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建议交替使用不同药剂,每隔 7~10 天喷药 1 次,连续防治 2~3 次,可有效控制病害扩展。
| 还没有对此评论!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