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国内重要的农作物,营养价值丰富,既能够食用,还能够饲用,更能用来深加工,经济价值相当高。
它的适应能力强,栽培范围广,无论是东北西北,还是西南华南,都能够栽培种植,特别是东北和华北的种植面积尤其大。
随着种植面积日益增大,玉米种植管理技术日臻完善成熟,但针对部分病害的防治能力还是略显短缺,比如瘤黑粉病。
当这种病害出现,植株上就要形成黑灰色的,形状似蘑菇的瘤状物质,玉米整体就要减产3至8成,种植经济效益大幅缩减。
病害对植株成长的威胁较大,但其实这种瘤状物的营养价值很高,价值堪比黑松露,国外当宝使,实际就是人们口中常提到的乌米。

乌米的应用价值
乌米,指的是高粱、玉米在生育期内形成的一种黑穗病,属于真菌。
乌米基本介绍。乌米,是真菌感染,形成的棒状物质,幼嫩时期,能够食用,味道很鲜美。
美国、墨西哥等国家,已将它列为能食用的真菌,是真正的美食佳品,国内乌米的使用主要是高粱乌米,销售价格1斤能达40-60元/斤。
乌米营养价值。乌米的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氨基酸等,能为人类活动提供有益的营养元素,促进人体各项机能改善。
开发利用乌米,就是变废为宝,把过往被忽视的资源充分利用,既能避免资源浪费,还能享受独特的美味佳肴。
乌米收获要点。无论是高粱,还是玉米植株,长出乌米,如想要食用,都要适时收获,过早和过晚收获,都无益获得良好的食用体验。
最佳的收获期,是乌米长到黑白相间,乌米变成全黑,说明采收过晚,已经不能再食用,不具备商品属性。

病害的形成机理
玉米瘤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主要危害茎秆、果穗和叶部。
病害原因。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病原因复杂,常见的如气候过于干燥、有机肥没有充分腐熟、种子携带病害和栽培管理措施缺失,都能造成玉米瘤黑粉病。
比如在干旱情况下,植株的抗逆能力差,只要空气的湿度增加,或者是植株表面有水分,有害病菌就可能会萌发,侵染危害植株。
病害特征。理论上说,玉米植株的任何地上部分,都能感染该病害。刚感染病害是白色或者淡紫红色,表面附着着薄膜,内部是肉质感的白色。
后期随着病害加重,就要变成黑灰色,就是常说的“长蘑菇”,外面的薄膜破裂,里面的黑粉四散飘落,感染其它植株,形成新的菌瘤。
危害特征。苗期感染病害,植株就要扭曲,甚至早枯。不同部位的病害表现不同,叶部形成的菌瘤大小和豆粒接近,茎部被感染形成的菌瘤大小和拳头接近,果穗被感染形成的菌瘤大而畸形。
当玉米植株,多个器官和部位被病害侵染,植株就要矮化,甚至整株失去生机,就算能结出果穗,体积都很小,颗粒干瘪,饱满度差。
病害的高效预防
虽然乌米的经济价值高,但危害同样大,只要遇到该病害,产量和质量就要遭损,要重点进行预防管理。
首先,重视品种选择。不同玉米品种抗病能力有区别,要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别选择易感病害的品种,如甜玉米就容易感染病害,而苞叶长紧的玉米就不容易感染病害。
其次,要重视药剂防治。该病害发生的时间集中,大都是抽穗前后1个月时间,7月初是病害初期,中旬至8月初病害加重,8月末是高发期。
要选择合适的杀菌剂,对植株进行喷洒,降低病害的形成概率,如在抽雄前,可喷施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减轻病害。
最后,要加强日常管理。通过日常的管理,能为植株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强化植株的抗逆能力,避免病害的侵扰和威胁。
常见的管理措施,改善施肥策略,控氮增磷钾肥,改善浇灌策略,抽穗前后,要及时浇灌,植株生长后期,要控制水分,降低田间湿度。
最后要说,乌米在国内的开发和应用还明显不足,特别是玉米乌米,消费群体的知晓度和利用程度还很低,如玉米种植过程出现该类病害,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