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忽视!播种过深,这些问题会找上门
小麦种子发芽出苗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氧气,播种过深会打破这三个条件的平衡,从出苗到成熟全程都可能出问题,具体有 4 大危害:
1. 出苗慢、出苗率低,还容易 “缺苗断垄”
小麦种子发芽后,幼苗需要突破土壤才能出土,这个过程叫 “顶土”。播种过深(超过 5 厘米),幼苗顶土的距离变长,消耗的养分和能量更多。一方面,出苗时间会比正常播深(3-4 厘米)晚 2-3 天,有的甚至 5 天以上;另一方面,弱苗会因能量耗尽无法顶土,直接闷死在土壤里,导致出苗率下降 10%-20%,严重时田间出现大片空白,形成 “缺苗断垄”,亩穗数直接减少,产量跟着降。
2. 麦苗 “先天弱”,冬前难成壮苗
即使过深播种的种子能出苗,长出的麦苗也会 “先天不足”。因为幼苗在顶土过程中消耗了大量养分,根系发育会受到抑制 —— 正常播深的麦苗,冬前根系能长到 15-20 厘米,且须根多、吸收能力强;而深播的麦苗根系只有 10 厘米左右,须根少,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差。
这样的麦苗冬前生长缓慢,叶片又细又黄,分蘖少(正常播深单株能分 3-4 个蘖,深播可能只分 1-2 个,甚至不分蘖),积温积累不足(达不到冬前 500-600℃的要求)。到了冬季,抗寒能力弱,容易受冻害,死苗率比正常播深的麦苗高 5%-10%;春季返青也慢,后续拔节、孕穗都会 “滞后”,影响最终产量。
3. 后期易倒伏,病害风险高
深播的麦苗不仅前期弱,后期还容易倒伏。因为根系发育差,扎根浅,支撑能力弱,到了小麦灌浆期,麦穗重量增加,遇到大风、大雨天气,很容易整株倒伏。一旦倒伏,不仅收割困难,还会导致籽粒灌浆受阻,千粒重下降 10%-15%,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同时,深播麦田的麦苗生长不整齐,田间通风透光差,湿度大,容易滋生纹枯病、白粉病等病害。这些病害会危害小麦的叶片和茎秆,影响光合作用,进一步加剧产量损失。
4. 消耗种子养分,增加种植成本
小麦种子本身储存的养分是有限的,主要供发芽和幼苗顶土使用。播种过深,幼苗消耗的养分多,会导致种子内的养分提前耗尽。为了保证出苗率,农户可能需要增加播量,比如正常播量 10-12 公斤 / 亩,深播可能需要增加到 13-15 公斤 / 亩,无形中增加了种子成本。而且即使增加播量,也难以弥补深播带来的出苗差、苗弱等问题,得不偿失。
二、记住这个 “黄金播深”,小麦出苗壮、长势好
既然播种过深危害大,那小麦的适宜播种深度是多少呢?答案是3-4 厘米,这个深度被称为小麦播种的 “黄金播深”,能兼顾出苗速度、根系发育和抗逆能力,具体原因有 3 点:
1. 满足 “三要素”,出苗又快又齐
3-4 厘米的深度,土壤温度适宜(15-20℃,正好是小麦发芽的最适温度)、水分充足且不积水、氧气含量高,能为种子发芽提供良好环境。种子发芽后,幼苗顶土距离短,消耗养分少,一般 5-7 天就能出苗,出苗率能达到 90% 以上,比深播的麦苗整齐度高很多。
2. 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冬前壮苗
这个深度下,麦苗的根系能快速向下生长,扎根深、须根多,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强。冬前单株能形成 3-5 个有效分蘖,积温积累充足,麦苗粗壮、叶片浓绿,抗寒、抗旱能力强,为越冬和来年返青打下坚实基础。
3. 降低后期风险,减少成本投入
适宜的播深能让麦苗生长整齐,田间通风透光好,病害发生少;根系扎根深,后期抗倒伏能力强,不用额外投入防治倒伏和病害的成本。同时,出苗率高,不用增加播量,种子成本也能节省下来。
不过,这个 “黄金播深” 也不是绝对的,需要根据土壤墒情适当调整:如果土壤墒情好(比如刚下过雨,土壤湿润),可以稍微浅一点,控制在 3 厘米左右,避免种子因水分过多缺氧烂种;如果土壤墒情差(干旱),可以适当深一点,到 4 厘米,但不能超过 5 厘米,同时播后及时镇压,让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吸收更多水分。
三、3 个技巧,精准控制播种深度,避免 “深播”
知道了适宜播深,关键还要在实际播种中精准控制,避免出现 “深播” 问题。以下 3 个实用技巧,农户一定要掌握:
1. 播前调整播种机,校准深度
现在大多用机械播种,播前要仔细调整播种机的开沟深度。首先,将播种机放在平坦的地面上,测量开沟器的高度,把深度调到 3-4 厘米;然后,在田间试播 10-20 米,停下来查看实际播深 —— 用小铲子挖开土壤,测量种子到地表的距离,如果不符合要求,再调整播种机的深度旋钮,直到达到适宜深度。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块的土壤硬度不同,播深可能会有差异。比如沙土地土壤疏松,播深容易变浅,可适当调深 1 厘米;黏土地土壤紧实,播深容易变深,要适当调浅 1 厘米,确保实际播深在 3-4 厘米的范围内。
2. 播后及时镇压,稳定播深
播种后镇压能让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防止土壤空隙过大导致播深变浅,同时还能保墒,促进种子发芽。镇压要在播种后 24 小时内进行,用镇压器顺播种方向镇压,镇压强度以 “土壤表面不结块、种子不外露” 为宜。
如果播种后遇到下雨,土壤表面会形成板结层,可能导致麦苗顶土困难。这时要及时用轻耙浅耙,破除板结层,但注意不要耙得太深,以免损伤种子和幼苗。
3. 不同地块 “分类对待”,灵活调整
对于坡地,要注意从上到下播种,避免因坡度导致播深不均匀 —— 上坡土壤容易流失,播深可适当深一点(4 厘米),下坡土壤容易积水,播深要浅一点(3 厘米);对于盐碱地,播深不宜过深,控制在 3 厘米左右,因为深层土壤盐碱含量高,容易导致幼苗受盐害,播后可覆盖一层细土,减少盐碱危害。
四、播深错了别慌!这些补救措施能减少损失
如果不小心播种过深,出苗后发现麦苗弱、出苗不齐,也别慌,及时采取以下补救措施,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1. 浅中耕,破除板结,促进根系生长
在麦苗 2-3 叶期,用小耙或中耕机进行浅中耕,深度 2-3 厘米,破除土壤板结层,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下扎和生长。中耕时要注意避免损伤麦苗根系,动作要轻、要慢。
2. 早追 “提苗肥”,补充养分
过深播种的麦苗养分消耗多,出苗后要及时追施 “提苗肥”,每亩用尿素 5-8 公斤,兑水或撒施后浇水,补充麦苗生长所需的养分,促进麦苗由弱转壮。如果麦苗长势特别弱,可搭配喷施一次叶面肥(每亩用磷酸二氢钾 100 克 + 尿素 50 克,兑水 30 公斤),快速补充营养。
3. 及时补苗,弥补缺苗
如果田间缺苗严重(缺苗率超过 15%),要及时补播。补播前,先将种子用温水(25-30℃)浸种 4-6 小时,捞出晾干后,在缺苗的地方开浅沟(深度 3 厘米),将种子播入,然后覆土镇压,浇一次小水,促进出苗。补播的种子要和原播种品种一致,避免品种混杂影响后期管理和收获。
总结:小麦播种 “浅一点,稳一点”
小麦播种深度虽然是个 “小细节”,但对产量的影响却很大。记住 “3-4 厘米黄金播深”,播前调整好播种机,播后及时镇压,不同地块灵活调整,就能培育出壮苗,为小麦高产打下基础。如果不小心播深了,及时采取浅中耕、早追肥、补苗等措施,也能减少损失。
播种环节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最终的收成。希望大家都能重视小麦播种深度,避开 “深播陷阱”,让小麦从出苗开始就 “赢在起跑线”,期待来年有个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