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进入果实膨大到转色阶段时,本应是为丰收做最后冲刺的时期,一旦遇到多雨的天气,葡萄叶片上就会出现淡黄色油渍状斑,叶背长出白色霉层,还有花穗、幼果发黑干缩的现象。这就是霜霉病在作怪!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下葡萄霜霉病的症状及防治,一起来看看吧。

一、发病规律与易感时期霜霉病是由假霜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最怕的就是“阴雨+高湿+闷棚”。气温 18~25℃、湿度 80% 以上的环境,病菌繁殖速度极快,潜育期短则3 天,长则 8 天,就能出现新一轮侵染。雨后田间湿度大、叶面长时间不干,是病害爆发的关键条件。若不及时防治,叶片会大片脱落,果穗变褐干缩,不仅产量锐减,还严重影响果实卖相。霜霉病全年都有可能发生,但在开花坐果期到果实膨大期是高发窗口,尤其是架内郁闭、通风差、积水严重的园子最易重发。晚熟品种、叶片厚大、氮肥施用过多的葡萄园更要注意。二、霜霉病症状表现葡萄霜霉病由葡萄单轴霜霉菌引发,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卷须、果穗等幼嫩组织,低温高湿环境下可造成40%-60%减产,严重时导致绝收。具体症状如下:1、叶片:初期:叶面出现淡黄色水渍状小斑点,边缘不清晰,逐渐扩展为黄色至褐色多角形病斑。中期:潮湿环境下,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霜状霉层(孢子梗和孢子囊),叶面逐渐焦枯。后期:叶片早落,树势削弱,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果实品质和来年产量。2、新梢、卷须、叶柄、穗轴:产生黄色或褐色凹陷斑点,潮湿时出现白色霉层,新梢生长停滞、扭曲甚至枯死。3、果实:幼果:果面灰白色,覆盖霜状霉层,后期皱缩脱落。半大果:病斑褐色凹陷,软腐干瘪(俗称“鬼捏果”),易脱落。成熟果:着色后一般不再感病,但果梗感病可传染老果粒,导致褐色干缩。三、发病规律病原菌:以卵孢子形态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随雨水萌发,通过风雨传播。侵染条件:孢子囊萌发最适温度为10-15℃,相对湿度高于85%时侵染效率显著提升。流行时间:5-8月为发病盛期,连续阴雨天气后易爆发成灾。潜育期:感病品种1-2周显现症状,抗病品种可达3周。四、防治方法(一)农业防治品种选择:在霜霉病高发区(如南方产区),种植抗病品种(如夏黑、美人指、白罗莎等),或用美洲系葡萄品种作砧木嫁接。修剪清园:冬季修剪时,剪除病枝、病叶、病果,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越冬菌源。刮除主干和主蔓上的老翘皮,降低病原菌基数。栽培模式:避雨栽培:降低园内湿度,减轻病害发生。合理密植:规划田间灌溉与排水系统,避免土壤黏重、地势低洼地块。通风透光:起垄栽培,及时绑蔓、修剪过旺枝梢,清除行间杂草。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氮肥过量导致枝叶徒长。推广套袋技术,选择透气性、透光性好的果袋,减少病菌侵染。(二)化学防治萌芽前防治:喷施3-5波美度石硫合剂,杀灭越冬菌源,兼治白粉病和毛毡病。生长季节防治:预防阶段:从萌芽后10天开始,每隔10-15天喷施1次保护性杀菌剂(如1:1:200波尔多液、78%科博600-800倍液),直至果实套袋。发病初期:喷施内吸性杀菌剂(如80%烯酰吗啉、72%霜霉威水剂、氰霜唑等),每隔7天喷施1次,连喷2-3次。雨季防治:连续使用杀菌剂,重点喷叶背,雨后1-2天及时补喷。常用药剂:保护性杀菌剂:波尔多液、代森锰锌、福美双等。内吸性杀菌剂:甲霜灵、霜脲氰、烯酰吗啉、氟噻唑吡乙酮、吲唑磺菌胺等。复配药剂:60%百泰(吡唑醚菌酯·代森联)1000-2000倍液、10%氰霜唑2000-2500倍液、72%霜脲·锰锌700倍液等。(三)生物防治选用枯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菌剂,辅助控制病害发生。
五、防治要点预防为主:通过清除病残体、降低湿度、增强树势等措施,减少病原菌基数。综合防治:结合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提高防治效果。轮换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单一药剂,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关注天气:连续阴雨天气后,及时喷药防治,防止病害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