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城乡网! |
| 发布时间: | 2025/11/11 11:14:15 | 人气: | 25 |
当前水产养殖中,“基础饲料+养殖户现场拌制动保产品”是普遍选择,核心原因在于常规饲料仅能满足基础营养,缺乏保健功能。这种模式看似灵活,实则存在成本高、浪费大、效果不稳定等问题;而“功能性饲料”通过饲料厂统一融入保健成分,虽每吨成本比常规饲料有所增加,但从人力、物料、养殖效果综合算账,反而能为养殖户节约成本,是行业未来的核心发展方向,具体分析如下:
一、当前“动保拌料”模式的核心痛点:成本隐性高,浪费与风险并存
多数养殖户依赖自行拌制动保产品,但实际操作中,这些做法会带来多重问题,推高养殖成本并影响效果:
1、人力负担重,挤占核心养殖精力
养殖户需频繁采购动保产品,每次投喂前还要单独称重、混合拌料,从拆包装到搅拌均匀需消耗大量时间——尤其虾蟹等需要长时间投喂的品种,每日拌料环节会占用大量本应用于巡塘、调水、监测鱼虾健康的精力,间接增加因管理不及时引发的养殖风险。
2、动保采购成本高,易出现浪费
养殖户单独购买动保产品,不仅需经经销商加价,还常因缺乏专业知识出现“不对症采购”(如用抗应激产品应对肠道问题,花了钱没效果)或“重复采购”(买多款成分重叠的保健剂),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叠加。
3、有效成分流失多,实际效果打折
拌料时即便添加粘合剂,饲料入水后仍会快速溶散,尤其是虾蟹饲料需在水中浸泡,拌入的动保成分(如维生素、益生元、后生元、中药提取物等)流失率可达30%-70%,相当于一半动保成本白白浪费,且溶散成分还可能污染水体,增加调水成本。
4、效果不稳定,养殖风险高
人工拌料难以保证每颗饲料的功能成分均匀,部分鱼虾摄入过量(增加代谢负担)、部分摄入不足(达不到保健效果),导致整体保健作用打折。例如高温期抗应激成分分布不均,可能造成部分鱼虾因缺乏保护而应激死亡,间接增加养殖损失。
二、功能性饲料:成本略增但综合效益更高,降本逻辑清晰
功能性饲料由饲料厂在生产时,直接将动保成分融入基础饲料,无需养殖户现场拌料,其核心优势在于“成本增量少、节约空间大”:
1、饲料厂批量采购动保,成本优势显著
饲料厂直接对接动保原料供应商,批量采购的动保产品价格仅为养殖户单独购买的15%-30%,大幅降低功能成分的基础成本。
2、省去拌料环节,减少人力与隐性成本
养殖户无需再单独采购、拌制动保产品,直接投喂即可,不仅节省拌料时间,还能将精力集中在养殖核心管理上,降低因管理疏漏导致的风险(如及时发现水质恶化、疾病前兆),间接减少后续养殖损失。
3、成分稳定不流失,效果更有保障
饲料厂会采用专业工艺保护动保成分活性,且饲料入水后溶散率低,有效成分流失少,能确保鱼虾均匀摄入。相比人工拌料,功能性饲料的保健效果更稳定,鱼虾抗应激能力、成活率显著提升,减少因效果不佳导致的养殖损失。
4、综合算账:增量成本可完全覆盖,整体更省钱
虽然功能性饲料每吨比常规饲料增加一些成本,但结合“动保采购成本降低、人力成本减少、养殖损失下降”,最终是能为养殖户节约综合支出。
三、功能性饲料成为未来方向的深层价值
1、对养殖户: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
功能性饲料通过提前融入保健成分,帮助养殖户实现“预防式养殖”,减少疾病发生与死亡损失,养殖过程更可控,尤其适合规模化养殖或缺乏专业经验的散户。
2、对饲料厂:摆脱同质化竞争
当前常规饲料市场陷入价格战,功能性饲料可通过“专属功能”形成差异化(如“虾蟹脱壳专用料”“鱼类保肝料”),吸引注重实效的客户,同时通过合理定价提升利润率,开辟新的利润空间。
3、对行业:推动绿色高效发展
功能性饲料能减少动保产品浪费与水体污染,避免不当使用动保产品导致的水产品残留问题,符合“绿色养殖、减量增效”的行业政策导向,助力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
| 还没有对此评论!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