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过后,不少农户看着窗外的阴雨,心里犯了愁:玉米、大豆收得晚,小麦播种时间比往年推迟了十几天,这晚播的小麦还能有好收成吗?其实,小麦晚播确实会给产量带来挑战,但并非 “晚播必减产”。今天就带大家搞清楚晚播对小麦的影响,以及能把损失补回来的实用技巧,让你心里有底、管理有方。首先得明确,啥样的播种算 “晚播”?这可不是凭感觉定的,得看地域。
像黄淮海冬麦区,正常播种期是 10 月上旬到中旬,要是推迟到 10 月下旬以后,就算晚播了;东北春麦区更讲究,4 月下旬后播种,后续生长就容易赶不上趟。而且晚播原因也不一样,有的是雨水多耽误了秋收,有的是前茬作物成熟晚,不同原因管理侧重点也得调整,比如雨水导致的晚播,就得先把土壤墒情调到位。
为啥晚播会影响产量?关键是打乱了小麦的生长节奏,直接冲击产量三要素 —— 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先说说亩穗数,小麦分蘖最适温度是 15-20℃,晚播后温度骤降,麦苗刚出土就 “生长乏力”,分蘖时间被压缩。正常播种的小麦单株能出 3-5 个有效分蘖,晚播的可能就 1-2 个,严重时甚至 “独苗”,亩穗数自然上不去。再看穗粒数,晚播让孕穗期缩短,原本 20 天的孕穗时间,可能被压缩到 15 天,小花分化不充分,每穗结的粒数就少了。最关键的千粒重也受影响,灌浆期是小麦 “长籽粒” 的关键期,正常能有 25-30 天,晚播的往往只剩 20 天左右,要是再遇上后期高温、干旱,籽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产量肯定受影响。
不过大家别慌,晚播小麦只要找对方法,就能把损失补回来。第一步是选对品种,别盲目选,要挑早熟、抗寒、耐迟播的。第二步要调整播量,晚播分蘖少,就得靠增加播量补。但也不是越多越好,得看晚播多久。比正常时间晚 7-10 天,亩播量 13-15 公斤就行;晚 15 天以上,最多亩播 25 公斤,再多种就会导致麦苗拥挤,通风差、病害多,反而减产。播种深度也得注意,3-4 厘米最合适,太深出苗慢,会进一步延误生长。
第三步是科学施肥,晚播小麦 “缺营养”,得给足 “能量”。基肥要施足,每亩用腐熟有机肥 2000-3000 公斤,再加上尿素 15-20 公斤、磷酸二铵 20-25 公斤、氯化钾 10-15 公斤,保证麦苗前期生长有养分。春季返青后,要早追返青肥,每亩 10-12 公斤尿素,促进麦苗生长;拔节期再追一次孕穗肥,每亩 8-10 公斤尿素,为后续灌浆打基础。最后是做好田间管理,冬春季节尤其关键。冬季要是没雪或少雪,得在土壤封冻前晴天上午浇越冬水,增强麦苗抗寒能力,别担心浇水会冻苗,只要选对时间,水分能及时渗透,不会有问题。春季要防倒春寒,提前浇水或喷磷酸二氢钾,要是真冻着了,赶紧追速效氮肥,帮麦苗恢复。灌浆期也不能放松,土壤墒情不足就浇灌浆水,别大水漫灌,还能结合浇水喷叶面肥,每亩用磷酸二氢钾 200 克加尿素 100 克兑水 30 公斤,每隔 7-10 天喷一次,连喷 2 次,延长灌浆时间,让籽粒更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