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曾说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这句话简洁而形象地概括了我国不同时期的乡村治理及基层干部的生存状态。
从1993年前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到1993-2013年的“上面千把锤,下面一颗钉”,再到2013年以来的“上面千把刀,下面一个头”,这个演变源于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对基层治理和基层干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1993年之前,乡镇政府是一级完整的政府体制,具有较高的自主权和自主能力。乡镇政府下设各部门,实施全面的乡村治理。上级政府部门在乡镇工作中只起到业务指导的作用,乡镇党委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这种基层治理模式下,基层干部在艰苦卓越的工作中展示了出色的统筹能力和实施能力,实现了基层治理的高效运行。基层干部不仅工作辛勤,而且能够取得显著的成就,给予他们非常可喜的成就感。
然而,1993年分税制的改革带来了中央财政财力的爆炸式增长,乡镇政府税源及财政来源日益枯竭,只能依靠转移支付维持基本运行。中央政府财政逐渐强大后,财政体制也进行了改革,从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转向专项性转移支付为主。各部委取得大量财政资源后,开始垂直领导地直接管理地方政府的部门,使得省以下政府几近名存实亡,基层政府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大大降低。乡镇政府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变为“上面千把锤,下面一颗钉”。上级政府部门通过精细化管理控制着基层工作,使基层政府失去自主权和部门间的协调能力,丧失了综合统筹的功能。基层干部的工作受到极大的限制,整体治理效果大打折扣。
近年来,由于上级政府对基层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进行的考核、问责等越来越严格,基层政府的压力和负担日益加重。上级政府部门借势变得强势,基层政府头上的“千把锤”转变成了“千把刀”。基层政府每天面临着上级政府部门的威胁和压力,导致基层干部提心吊胆,不敢贸然行动,工作陷入被动和消极。
这样的演变不能不对财政体制进行深入思考。财政体制改革带来了我国财政力量的扩张,但也带来了权力的集中化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乡镇政府丧失了自主决策和统筹能力,基层干部的行动空间被大大压缩。这种过度集中的财政体制对于基层治理和乡村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对基层干部而言,使其没有了施展才能的平台,工作变得乏味无趣,缺乏成就感和挫败感。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反思我国的财政体制,探索更加合理和有效的财政管理模式。应该重视基层政府的自主权和部门间的协调能力,为基层干部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此外,还应加强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的完善,确保财政资源能够更公平地分配到各级政府,使基层政府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
在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养和支持。通过加强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胜任日益复杂的基层工作。同时,要通过改革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基层干部的工作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晋升通道。
财政体制的演变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基层治理和基层干部的生存状态。我们应该重视这一问题,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制度创新,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财政体制改革路径,努力为基层治理和基层干部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确保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推动乡村振兴和社会进步。只有这样,我国的基层治理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