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日傍晚,江西景德镇市昌江大道上发生一起骇人交通事故。31岁的胡某与30岁的妻子王某,抱着不满周岁的儿子过马路时,被一辆时速高达128.9公里的轿车撞飞。三人当场或经抢救无效死亡,仅剩的婴儿遗体更让无数网友痛心疾首。
据目击者描述,事发路段为居民区,限速40-60公里/小时,但肇事司机廖某某竟以超速近3倍的车速疾驰,甚至被曝因与女友吵架后“飙车泄愤”。更令人愤怒的是,廖某某撞人后未第一时间施救,反而淡定下车抽烟、与朋友谈笑,救护车竟是围观群众拨打。
这场事故彻底摧毁了两个家庭。胡某的父母一夜之间失去独子、儿媳和唯一的孙子,成为失独老人。60岁的胡女士在清明节扫墓时哭诉:“世上最痛苦的事,是白发人给儿孙祭奠。”她和老伴因过度悲痛患上重度抑郁症,需药物干预才能勉强入睡,甚至儿媳的爷爷也因思念孙女和曾孙抑郁离世。
面对廖某某家属提出的80万元赔偿及“养老承诺”,胡女士一家坚决拒绝:“我们不要钱,只要凶手偿命!” 这种态度引发社会共鸣,网友直言:“若用钱能买命,法律尊严何在?”
案件最初以“交通肇事罪”立案,最高刑期仅7年,引发舆论哗然。但随着调查深入,检方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起诉廖某某。律师分析指出,两罪关键区别在于主观故意:前者为过失,后者则是对公共安全的漠视或放任。
根据《刑法》,若后者罪名成立且致人死亡,最高可判死刑。廖某某在居民区严重超速、撞人后毫无悔意的表现,成为罪名升级的重要依据。目前,案件定于2025年4月14日或15日开庭,家属表示将“用余生等待正义”。
此案暴露出的“情绪化驾驶”问题引发广泛讨论。心理学专家指出,年轻人因情感纠纷、生活压力等冲动飙车的行为屡见不鲜,但公共道路绝非个人泄愤的场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超速导致的交通事故占比超20%,而类似景德镇案的极端案例正敲响警钟:道路安全不仅需要法律震慑,更需驾驶者对生命的敬畏。
一家三口的生命定格在128.9公里的时速下,留下的不仅是两个破碎的家庭,更是对社会法治与人性的考问。当廖某某在法庭上接受审判时,公众期待的不仅是对个体的惩处,更是对“马路杀手”现象的根治。正如胡女士所言:“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我们相信它绝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