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一则来自央视财经的深度报道,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互联网上激起千层浪。报道将镜头对准了活跃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一批所谓农技专家”,揭露了一场精心策划、规模庞大的坑农害农骗局。无数农民朋友在寻求增产增收的路上,不仅没有等来科学的指导,反而落入了这些网络演员”设下的陷阱。这场骗局的核心,是一个名为祥禾农业”的电商团队,他们用一套成熟的剧本和人设,将屏幕前的专业”与背后的利益链条赤裸裸地展现在公众面前。这起事件,不光是对农民群体的伤害,更是对网络信任体系的一次严峻拷问。
事件的源头,是大量农民朋友的集中反映。他们在网络上遇到了一群热心肠”的农业主播”,这些人自称拥有数十年农业经验,或是来自农业研究所的专家,甚至还有刚刚毕业、怀揣着助力三农”梦想的农大学子。他们的视频内容极具迷惑性,一位名为史老师说农业”的主播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总是身穿印有农业研究所”字样的白大褂,站在摆满农药的货架前,戴着眼镜,对各类农业问题侃侃而谈,显得专业而权威。在他的主页上,12.9万的粉丝量是其身份的最好背书。
这些假专家”在建立信任后,便会迅速切入正题——带货。他们推荐的农资产品,常常被包装成网红爆款”,甚至会有多个达人”账号联动推荐,形成一种众人皆好”的假象。然则,农民们买回去使用后才发现,这些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产品,效果与宣传天差地别,甚至导致作物减产、绝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央视记者顺藤摸瓜,通过史老师”的指引,最终找到了位于河南濮阳的一处普通民宅,这里正是祥禾农业”电商团队的运作基地。
面对记者的镜头,祥禾农业的负责人说出了令人震惊的真相。他坦然承认,无论是研究院专家史老师”,还是由一群年轻人组成的祥禾助农团”,其身份全部是虚假的。团队成员是否真正懂农业并不重要,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带货挣钱。这位负责人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这套模式可以快速复制,如果哪天农资的钱不好赚了,他们可以立刻换个马甲,比如更名为祥禾袜子”,用同样的套路去销售其他商品。这种将商业利益凌驾于职业道德和农民生计之上的行为,彻底撕下了他们助农”的伪装,暴露了其唯利是图的本质。整个骗局,从人设打造、内容生产到产品销售,形成了一条完整且高效的黑色产业链,他们利用农民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专家的信任,实现了精准收割
央视的这次曝光,无疑为狂热的短视频带货浪潮敲响了一记警钟。它揭示了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一些人为了牟取暴利,可以毫无底线地伪造身份、消费信任。祥禾农业”的骗局,并非个例,它反映出当前网络生态中存在的监管漏洞和信任危机。对于广大农民朋友而言,这起事件是一次深刻的教训,提醒他们在面对网络上的各类专家”和神药”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农业知识,购买农资产品。对于平台方而言,如何加强内容审核,建立更严格的创作者资质认证机制,从而铲除这类骗局的生存土壤,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网络空间不应是法外之地,助农”更不能成为坑农”的遮羞布。唯有多方合力,才能还网络一片清朗,真正守护好那些辛勤耕耘者的希望与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