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城乡网! |
| 发布时间: | 2025/11/26 10:20:03 | 人气: | 27 |
每年一到冬天,除了羽绒服扎堆上身,还有一种“老熟人”也悄悄卷土重来——甲型流感。可就在大家忙着囤药、囤口罩时,张文宏教授的一句话却让不少人警觉:“正在服用二甲双胍的人,这7种东西,冬天最好别碰。”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出乎意料?感冒药和降糖药还能“打架”?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咱们一个个捋清楚。
甲型流感,简称甲流,是流感病毒中危害最广、传播最快的一种。每年冬季,都是它的高发季。和普通感冒不同,甲流来势迅猛,常常让人“一夜之间倒下”,发烧、全身酸痛、咽痛、干咳,甚至出现高热惊厥。
它特别容易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尤其是老人、孩子和慢性病患者,更容易被“盯上”。
而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它主要通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肝脏葡萄糖生成、延缓肠道葡萄糖吸收来控制血糖。它价格亲民,效果稳定,被糖尿病患者广泛使用。
但在寒冷季节,尤其是甲流流行期间,二甲双胍的“副作用雷区”也可能被悄悄引爆,特别是当某些“日常小习惯”与它相遇时。
很多人在发烧时会选择“多喝热水”,吃点退烧药,再加上鸡汤暖身、姜茶祛寒。但对于正在服用二甲双胍的人来说,一些看似“健康”的做法,恰恰可能带来风险。
这是因为二甲双胍与体内代谢密切相关,而甲流常常伴随脱水、高热、进食减少等情况,这时候再加上某些食物或药物,很可能诱发一项鲜为人知但危险的副反应:乳酸中毒。
乳酸中毒,听起来有点陌生。
简单说,是体内乳酸堆积过多、代谢紊乱的一种状态,严重时可引起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甚至危及生命。
虽然这在临床上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后果却不容小觑。尤其是冬季本身就是一个应激环境,甲流病毒更是雪上加霜。
哪些“看起来无害”的东西在冬天可能会成为“引爆点”呢?
首先是酒精。哪怕只是“饭后小酌一口”,在二甲双胍的作用下,都可能扰乱肝脏代谢,加剧乳酸堆积。冬天朋友聚会多,喝点热红酒、米酒、药酒似乎很应景,但正在吃二甲双胍的人,最好避开这些“热饮”小陷阱。
其次是止泻药和含解热镇痛成分的复方感冒药。
很多人在甲流感染初期会出现胃肠道反应,比如腹泻、呕吐,这时候随手吃片止泻药、退烧药,但不注意药物成分,很可能与二甲双胍“打架”。
有些感冒药中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成分,可能会增加肝肾负担,使乳酸中毒风险上升。
第三种是空腹剧烈运动。不少糖尿病患者冬天也坚持晨跑、广场舞,甚至空腹锻炼以“燃脂控糖”。但空腹运动会促使身体动用无氧代谢,乳酸积累增加,一旦叠加二甲双胍的代谢影响,可能诱发不适。
第四类则是高蛋白质、高脂肪饮食。
冬天进补盛行,火锅、羊肉汤、牛奶炖蛋……这些看起来暖身又滋补的食物,被不少人视为增强免疫力的“万能钥匙”。
可高脂高蛋白饮食会影响肾脏排酸功能,也可能对二甲双胍代谢路径产生影响,增加乳酸中毒风险。
第五样是脱水状态。冬天不爱喝水是常态,尤其是发烧、出汗、呕吐时,如果不及时补液,体内水分流失严重,再继续吃二甲双胍,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浓度升高,风险随之上升。
第六样是肾功能不佳时还继续服药。有些老年人本身存在轻度肾功能异常,但冬天身体代谢变慢,加上感染时食欲差、进食少、液体摄入不足,肾功能可能进一步受损。
如果这时还继续按平常剂量服用二甲双胍,可能带来隐患。
最后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就是“自我加量”。有些人看到血糖偏高,便擅自加大二甲双胍剂量,想“压一压”。但在身体状态不佳、甲流感染期间,这样的“补救”反而是火上浇油。
那该怎么办?是不是一得甲流就得停药?当然不是。关键在于——科学用药,注意细节。
正在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高热、呕吐、腹泻、严重食欲下降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暂时停药。不要自行决定,也不要盲目坚持。
平时就该定期检测肾功能和肝功能,特别是老年人和基础疾病患者。只有肾功能正常的前提下,二甲双胍才是安全的“控糖利器”。
日常饮食要注意均衡营养,避免高脂高蛋白暴饮暴食,尤其在冬天避免“猛进补”,温补不等于胡吃海喝。
水分补充也很关键。即使不觉得渴,也建议每天分多次小量饮水,保持尿量充足,有助于药物代谢和乳酸排出。
冬季锻炼应避开空腹时段,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对糖尿病人来说,运动是“温和的药物”,但不是“越多越好”。
若需服用感冒药,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尽量避免重复用药、药物相互作用,或直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症药物。
建议糖尿病患者在冬天尤其关注流感疫苗接种。疫苗不能完全避免感染,但能显著降低重症风险。这是帮助身体“提前布防”的有效方式。
回头再看张文宏教授的提醒,其实并不是“吓唬人”或者“制造焦虑”,而是一种对细节的高度敏感。吃药本身没问题,问题往往出在“吃药的环境”。
甲流是冬季的“老对手”,而糖尿病又是慢性病中的“慢性炸弹”,当两者撞个正着,能不能安然过冬,很多时候就看我们能否抓住那些“看不见的边角”。
很多人常常忽略:健康不是靠“吃药”的单项冠军,而是靠“生活习惯”的团队配合。药物只是“主力”,饮食、运动、作息、应激管理才是“隐形战队”。
| 还没有对此评论!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 电话: |
|
